本文目錄一覽:
1、冶金工程專業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于工學中的材料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畢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2、冶金工程專業,主要學習黑色和有色金屬、冶金的基本理論、生產工藝和設備、實驗研究、設計方法、環境保護及資源綜合利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冶煉工藝制定、工程設計、測試技能和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開發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及工業設計和生產組織、管理的能力。
3、冶金工程專業主要學習物理化學、金屬學、冶金傳輸原理、冶金原理、鋼鐵冶金學、有色金屬冶金學,無機化學、金屬學及熱處理、冶金基礎理論、冶金工藝學、冶金設計基礎、計算機在冶金中的應用、冶金實驗基礎等。
徐元森和鄒元爔等系統地研究了含鈦高爐型爐渣的物理化學性質及礦物組成,探明了含鈦爐渣在高爐冶煉條件下變稠的機理,在1立方米小型試驗爐上進行試驗時,根據徐元森的建議,創造性地采用了特種吹煉風口,解決了高鈦渣堵塞爐缸的技術關鍵,為攀枝花鋼鐵公司高爐設計和冶煉方案的選擇,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資料和理論依據。
在包鋼高爐渣中提取稀土元素,鄒元爔提出用硅鐵還原法,制造出“包鋼第一號合金”,這一創新為我國稀土資源的利用做出了重要貢獻,1965年獲國家創造發明二等獎。
年代初,鄒元爔協助周仁開展球墨鑄鐵研究,獲中科院科學獎。1953年,與周仁等對包鋼含氟鐵礦高爐冶煉問題進行開拓性研究,取得高爐設計和冶煉理論分析數據,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還進行了從高爐渣中提取硅鐵稀土合金的硅鐵還原法研究,取得成功。
年10月6日 生于浙江省平湖縣。1933~1937年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獲學士學位。1937~1938年 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冶金室練習生。1938~1939年 任資源委員會長沙精銅煉廠工務員。1939~1941年 任資源委員會重慶煉銅廠助理工程師。1942年 任資源委員會云南鋼鐵廠副工程師。
鄒元爔(1915—1987),字立清,平湖乍浦鎮人。中科院院士、冶金和材料科學家.父鄒宏賓,號窺鏡,以字行,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獲博物碩士學位。在日本與陳仲權交游,加入同盟會。擅詩詞、圍棋。回國后,至杭州創設教育講習所,任所長。為浙江師范教育之前驅。